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中心
一把竹扫帚 把贫困扫出去
主营:环卫扫帚,木杆扫帚,竹竿扫帚,毛毛扫帚 联系人:李经理 销售电话:13513814003 浏览

    月12日,刚下过一场雪,濮阳县习城乡兰寨村天寒地冻。村北头几户村民的院子里,一群人围在一起劳动,这些人正在制作的是我们在大街上常见的环卫工人手中拿的竹扫帚。工人中有年逾七旬的老人,也有患听力和语言障碍的残疾人,但他们制作扫帚的动作和神情认真严肃、一丝不苟。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手中扎的不仅仅是一把扫帚,也是摆脱贫困、走上小康路的希望。
    扫帚加工助力精准扶贫
    从濮阳县城出发向东南走四五十公里,翻过黄河大堤,再在乡村道路上拐好几个让人记不住方向的弯,才能到达习城乡兰寨村。村里农户家中高高垫起的房屋地基告诉人们,这里已经位于黄河滩区。由于村庄、耕地、人口处于滩区,兰寨村经济基础相对落后,收入水平偏低。数据显示,该村共有260户共1236人,6个村民小组。截至目前,尚有46户142人未摆脱贫困。
    濮阳县市政园林局是兰寨村的帮扶单位,该局科级干部王红伟被派驻至此担任第一书记。刚一驻村,王红伟就开始考虑如何让村子里的贫困户真正摆脱贫困。进村慰问、送生活物资,虽然能解贫困户燃眉之急,但难以长久持续,还容易滋生“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小康送上门”的惰性思想。寻找一个符合村庄实际、可长期持续、能见实际效益、调动农户积极性的项目,才是扶贫工作的重点。但王红伟思来想去,一些项目要么是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不现实;要么是需要熟练技术工人,不符合兰寨村实际。
    转了一圈,他的目光最终落在了在市政工作人员并不陌生、环卫工人手中每天都要用的竹扫帚上。由于负责县城环卫工作,王红伟所在的市政园林部门对竹扫帚的需求量很大,而且看起来这种扫帚的制作工艺似乎并不复杂。是否能够将竹扫帚加工项目引入兰寨村,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去年8月份,王红伟将这一想法汇报给了单位,得到了领导肯定。随后,王红伟又带领村干部、贫困户代表,赴周边的内黄县、滑县及山东临沂的相关竹制品厂进行了考察。
    经过考察,他们发现,扫帚加工厂是劳动密集型企业,需要大量工人,同时扫帚制作工艺比较简单,只要手部不残疾,经过培训即可上岗操作,非常符合兰寨村实际情况。此外,据他们了解,目前我市还没有类似加工企业,市面上的竹扫帚均是外地购入,市场前景广阔。经过集体研究讨论,大家最终确定了将竹扫帚加工项目引入兰寨村、先成立几个扫帚加工点组织贫困户进行生产、随着生产规模逐渐扩大再建立加工工厂、带动该村和周边贫困户脱贫的扶贫路子。
    自产自销实现多方共赢
    路子有了,项目启动需要资金,但村集体比较困难,拿不出什么钱。两名村干部凑了几万元,帮扶单位借出4万元,濮阳县市政园林局局长麻洪彬和驻村第一书记王红伟个人自掏腰包各自支持了1万元,凑齐了需要前期投入的10万元钱。2017年12月19日,在众人帮扶下,濮阳市惠民竹器加工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并立即开始组织贫困户进行技能培训。将裁切好的竹竿打孔、插入销子,将竹苗去掉余叶、编好,最后用铁丝捆扎结实,一把竹扫帚就制作完成了。首批接受培训的贫困户们很快就掌握了竹扫帚的制作工艺,立即投入了生产,并很快生产出了第一批产品,濮阳县市政园林局进行了回购。
    经过核算发现,回购这里生产的扫帚价格,反而要比市场价每把便宜好几元钱。同时,竹扫帚在农村地区是家庭必备的消耗品,需求量巨大,自产的扫帚在价格上有优势,还可带动周边农户从事批发、销售就业。而对于参与制作的贫困户们来说,不需要投入任何资金,按件领取报酬,每制作一把扫帚即可得到2元钱的手工费。真正实现了多赢。
    贫困户王爱交是一名聋哑人,也是3个孩子的妈妈。由于身体不便且需要照顾孩子,她无法外出务工,没有固定收入,家庭负担很重。竹扫帚加工项目引进村后,她积极参加了技能培训,目前每天可以编制20把扫帚,收入40元。像王爱交这样,在扫帚加工点工作的贫困户有20余人,每人每天可以挣数十元钱,月综合工资1000至3000元。村干部介绍,项目刚刚启动不久,往后随着工人们技术越来越熟练,扫帚产量将会进一步提高,收入也会进一步增加。
    “扫帚加工点目前分散在4户村民和村活动室院子内,受场地限制,难以扩大生产规模。按测算,如建设一座1000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可以集中安置120名贫困户家庭人员同时就业。我们已经提交了申请,初步想法是利用兰寨村北边的林地建设标准化厂房,吸纳更多贫困户加入到这项工作中来。”王红伟说。
 

公司名称:河南林夫竹木制品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经理
手机:13513814003
微信:13513814003
邮箱:server@myeja.cn
地址:焦作市扫帚工业园
版权所有:河南林夫竹木制品有限公司 豫ICP备202103729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