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帚村”猛搂“扫帚财”
主营:环卫扫帚,木杆扫帚,竹竿扫帚,毛毛扫帚 联系人:李经理 销售电话:13513814003 浏览
次
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新庄子村不足800口人,但生产的扫帚却远销东北三省和京津地区,一个几年前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变为扫帚产销“专业村”。近日,记者来到这里,看到“扫帚村”扫出了美丽新生活。
以质取胜,小扫帚远销千里外
走进新庄子,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热闹的交易场景:一辆大型卡车停放在路边,车上已经整齐地码放了1米多高的扫帚,村民正在用平板车、三轮车等运送着刚刚编扎好的扫帚,装卸工人喊着号子将一捆捆扫帚扔上卡车码放起来。
“新庄子的扫帚结实耐用,口碑非常好,在我们东北市场不愁卖。”来自辽宁省绥中县的客商巫东说,他从这里收购扫帚已经十多年了,每年都要跑20多趟,销售扫帚两万把以上。说着,他便拿起一把扫帚,拧了两下,说:“你看怎么都不变形,这扫帚质量杠杠的,消费者们认这个!”
“我们编扎扫帚的手艺可是祖传的啊!”在村民康国义的家中,记者看到30多平方米的院子,堆着一垛垛五六米高的竹苗“山”,只留下一条细长的通道,屋子里便是扫帚加工车间,有10多个工人正在熟练地绑扫帚。一位老乡抓起一堆堆乱蓬蓬的竹苗,随着手腕挥动、竹叶散落,一扎一绑出扫帚的雏形,再通过梳理,一把把结实、美观的扫帚呈现在眼前。康国义说:“现在看到的只是最后一道工序,前期还需要经过选苗、分苗、打叶、打枝和铺苗等工作,每个人都有自己明确的分工。”
贴近市场,扫帚产业上台阶
据了解,该村编织竹器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计划经济时期,该村就为供销社加工、制作生产队扫街用的大扫帚,那时候就是“皇帝女儿不愁嫁”,作为一种副业维持了好长时间。改革开放后,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由于计划经济的发展路线不能适应市场的新变化,渐渐地跟不上市场的节拍,扫帚编制业逐渐萎缩,很多村民也开始从事其他行业。
回忆起往事,康国义仍唏嘘不已:“想当年,我跟村里还坚持着做扫帚的人一起外出找销路,拉着自己编扎的扫帚去东北推销。为了在扫帚市场站稳脚更没少想办法。拿做扫帚原材料竹苗说,每年立冬前后,就得从浙江安吉等地购买几万捆竹苗,每捆苗子都要经过精心挑选,选择颜色翠绿、叶子小、枝条适中并且较直的,尤其是颜色的选择,被雨水淋过或者受潮的苗子颜色将变深,编出来的扫帚也不耐用,不受客户欢迎。”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多年坚持质量第一的经营理念下,新庄子制作的扫帚渐渐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上门来定购扫帚的客商越来越多,扫帚是供不应求。新庄子人明白了这样的道理:扫帚虽小,面对市场,也得跟着市场规律走。为此,编制户们在传统手工艺的基础上,引入了机械,将以前需要手工完成的打叶、打枝等工序用机械代替,使生产效率成倍提高。半机械半手工的编织方式,在保证生产质量的同时,数量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每年生产外销的各类扫帚就达到百万把。
扫帚作坊,扫出乡亲新生活
新庄子村农民靠编扎扫帚,走上了致富路。如今,在富而思进的乡亲们心中,有着要把小扫帚做成一个大产业的梦想。
该村委会委员谢洪亮算了这样一笔账:目前全村210多户乡亲从事扫帚产业,一个熟练的工人五六分钟就能编成一把扫帚,每天制作10把左右,一年下来在家门口打工就能有三四万元的收入。
“这还远远不够啊!”谢洪亮说,现在该村竹扫帚在市场卖得火,可由于分散经营,全村还属于家庭小作坊式经营,没有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现在,该村正在筹建专业的大扫帚合作社,规划扫帚产业,实施进行统一经营,进一步推动全村扫帚产业成为全市乃至全省、全国北方的扫帚加工集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