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靠扫帚 循环发展能致富
主营:环卫扫帚,木杆扫帚,竹竿扫帚,毛毛扫帚 联系人:李经理 销售电话:13513814003 浏览
次
高粱穗扫帚,作为上世纪农村家家户户必备的除尘工具,现在几乎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对打小在城里长大的年轻人来说,较少听说,见者更是微乎其微。然而,陕北清涧县宽州镇楼则塔(麻谷岔)村却通过高粱穗扫帚这个不起眼的小产品,发展成全村乃至周边七个村庄脱贫致富的农村特色产业,提前五年全村实现了全面脱贫目标,走向了一条振兴乡村战略的发展之路。
刘世民在讲高梁穗库存材料收购渠道
清涧县宽州镇麻谷岔村,位于清涧县城区东北方向大约10公里处,居住着60余户村民,这里家家户户坚持用手工编制传统的高粱秆扫帚,成为全县远近闻名的“做扫帚专业村”,曾是县及县级以上一些主体媒体的宣传热点。麻谷岔村制作扫帚的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其中,刘世民一家作为最具代表性的“高粱穗扫帚专业户”,于2000年开始做扫帚编制工作,2015年正式注册为“清涧县健康扫把加工有限公司”。家中父母和两个儿子儿媳六口人一年四季全部投身于高粱穗扫帚的工艺传承、生产经营。扫帚的制作工序,从选材到成品要经过浸水、空水、铺杆、捆扎、打叶、编脸、修剪等好几道工序。实属捆扎环节最为关键、最为下力气。要先用夹板将扫帚头固定好,再将蹬子上的一条宽厚的皮带缠在腰间,用比小拇指略细的钢丝绳将扫帚把缠绕、双脚前蹬、勒紧,然后用细绳子扎好。高粱穗扫帚在使用时,无论屋里屋外、街道小巷、广场公路、郊外地面上垃圾多的时候都能推能塕(用劲往前推),结实耐用又绿色环保,扫地方便且干净,是现在许多材质的塑料扫帚所比不了的,而且扫帚坏了不用入土自然分解,不污染环境还肥沃土壤。正是这些优势特点,打开了高粱穗扫帚的畅销之路,已经使之成为农家人收麦打场、打扫卫生和城市环卫工人清扫垃圾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具。
刘家儿媳一年四季在家辛勤编制扫帚
刘世民一家20年来返村创业,改变了家庭贫困局面,盖起了数孔新窑洞,修建了原材料库和产成品库。每年营销收入从几千、几万元,发展到20多万元。两个儿子成了家,买了车,而且带动全村22户农民为公司提供产品,使全村60多户村民均在5年内实现了脱贫致富。其中,刘世民家一年制作扫帚36000把,年销售额达27万元。全村仅生产扫帚年收入达190多万元。高粱穗扫帚的带动性极大,也带动了周边的任家坬、柏树坬等7个村的农民们家家户户编织扫帚,跨入了脱贫致富的光明大道。60多岁的刘世民凭着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韧劲,硬是把一个不起眼的高粱穗扫帚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一举扫掉贫穷,被村委会授予农村改革开放40年来“创业致富带头人”。
年在楼则塔(麻谷岔)村改革开放
年千人大会上刘经理被授予“创业致富带头人”
不要以为高粱穗扫帚不值一提,它的生产加工链可是现在极为提倡的循环经济。目前,麻谷岔村种植高粱330亩,高粱用以酿造高粱酒,为酒厂提供上等原材料,高粱穗秆用以编制扫帚,同时,高粱的渣滓用以喂养猪、羊、牛等牲畜,村里有1个专业户猪场,养猪100多头,4家农户养牛13头,还有农户喂养鸡等家禽,农业产业链条越拉越长,产品附加值越扩越大。
生产经营高粱穗扫帚,有着一例例动人的故事。村民刘书田一家,前些年举家外出打工,年收益不足2万元,后来索性在家专门编制高粱穗扫帚,既不用出远门,而且天阴下雨也不会误工。后来很多女性村民也学会了编制高粱穗扫帚,技术娴熟的话10分钟左右就编制一把,极大地提高了扫帚的生产率。村民陈祥原本是一名石匠,因家里欠款较多,年近70岁仍在编制扫帚。编制高粱穗扫帚这门手艺,使他盖起了八孔窑洞、五间彩钢房、五间大库房,还顺利娶到了两个儿媳妇,现在也是子孙满堂,尽享天年之时。
刘健康在介绍扫帚产成品库存情况
当前,清涧县楼则塔(麻谷岔)生产的高粱穗扫帚,成了"榆林好产品”,主要销售于清涧、榆林各县区,另外远销延安等地,成为环卫、企业厂矿、千家万户清理环境的好工具、好产品,市场前景十分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