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帚“扎”出致富路
主营:环卫扫帚,木杆扫帚,竹竿扫帚,毛毛扫帚 联系人:李经理 销售电话:13513814003 浏览
次
为了改善生活,我14岁初中毕业后便外出打工。2012年3月,在陕西渭南一家花炮厂打工时,生产车间突然发生爆炸,将我当场炸晕。经过三天三夜的抢救,我苏醒了,全身烧伤面积达90%,最终被鉴定为二级伤残。3年多时间的持续治疗,我花光了家里积蓄,并欠下一大笔债务。
年,经过村民民主评议和“两公示一公告”,我家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我和女儿享受了低保,一家人的基本生活问题得到了解决。但我不想做一个“等靠要”的贫困懒人,我决心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双手,实现主动脱贫、早日脱贫。
年初,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有几个客商在村里收购棕丝,经过了解,得知收购的棕丝是用来制作扫帚的。我想,家乡棕丝资源丰富,为何自己不可以建个棕丝扫帚加工作坊呢?
然而,万事开头难,我既没有过硬的制作技术,资金也短缺,再加上人力有限,棕丝扫帚加工作坊生产刚开始很不顺利。我想,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采取抱团取暖的方法或许行得通。于是,我找到了村里几个有创业意向的残疾人,邀请他们一起成立棕丝扫帚加工合作社。2016年5月,我与4名残疾人合作成立了“宜春市袁州区家发棕业加工合作社”。合作社成立后,我远赴江西赣州、湖南浏阳等地学习经验和技术,并把浏阳师傅请到家里来,手把手教工人技术。通过努力,终于扎出了好看又结实的棕丝扫帚。
为了增加销售量,提高知名度,我带着合作社生产的棕丝扫帚到袁州区及周边县市推销,获得大量订单。然而,随着市场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问题出现了:生产场地小、劳动力短缺、产品单一……这些问题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我一时陷入了苦恼中。
年9月,袁州区残联得知合作社资金短缺,援助7000元帮助扩大生产规模;上坊村委会得知合作社劳动力短缺,把既有劳动能力又有就业愿望的村民推荐到合作社务工。天台镇干部魏仁甲是我的帮扶责任人,他一边帮合作社做市场调查,协助开发新产品,一边帮合作社推销产品,拓展销路。2017年12月,袁州区残联再次援助1万元,帮助合作社第二次扩大生产规模。
如今,合作社共有棕丝扫帚、芦苇扫帚、竹扫帚、铁扫帚四种产品,年生产扫帚3万把左右,而且产品供不应求,年利润10多万元。现在,我不仅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还聘用了周边10多名有劳动能力和意愿的残疾人、贫困群众长期在合作社务工,增加他们的收入。乡亲们都称赞我是村里的脱贫致富领头人。2018年,我被评为“最美袁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