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帚扫开致富路
主营:环卫扫帚,木杆扫帚,竹竿扫帚,毛毛扫帚 联系人:李经理 销售电话:13513814003 浏览
次
房前屋后生长的扫帚草如今却成为扫帚行业的宝贵原料,亩平4至5千元的收入正引领监利县毛市镇海螺村的众多村民向致富之路迈进。
海螺村毗邻随岳高速公路连接线,与该县工业园区唇齿相依,因为交通便利,该村村民一直都有扎扫帚的传统,村里有80多人从事扎扫帚行当,年销售扫帚达13万把。由于缺乏“统”的功能,加上加工技术落后,扎的扫帚在市场缺少竞争力,3元一把都要找关系、卖面子销售,收效不大理想。怎样因势利导将扫帚产业做大做强,让更多的贫困户早日步入致富之路,村委会集思广益、大胆决策,首先鼓励并支持该村懂经营、善管理、有经济头脑的村民周海成成立“监利县扫帚种植合作社”,组织村扎扫帚的村民带土地入股,合作社实施“统”的功能,即统一供应供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割、统一销售,实施“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
如何打通销售渠道,提升扫帚草更大的利润空间?2018年,村支部书记郭水方带队来到湖南株州最大的扫帚批发市场,寻找合作伙伴,多方打听得知,当地最大的老板杨毕辉现已搬至湘潭,于是马不停蹄赶赴湘潭,下午6时许,终于见到了年过古稀的“扫帚大王”,杨毕辉被他们的一腔真情所感动,爽朗地答应了合作事宜。从谈话中得知,杨老板从16岁开始从事扫帚行业,已有五十多年,日可手工扎扫帚200多把,除了扎扫帚草、高梁穗等原料的扫帚外,还扎竹子、棕衣等原料的不同型号的扫帚,厂里有员工上百人,年销售扫帚200多万把,销售收入达2000多万元,带动上万人步入扫帚致富之路。
郭水方等人回家后,便分头包组,上门动员,鼓励村民发展扫帚产业,对扫帚草种植实行“订单”收购,并与农户签订原料和半成品收购合同。据悉,2018年,全村参与村民达80多户,其中精准扶贫对象30多户,种植面积近200亩,当年初试牛刀,该村扫帚草种植喜获成功,村民周永质种了1亩扫帚草,纯收入4700元,村民刘仲景种了2.15亩,纯收入8700元。一般每亩纯收入都在4千元以上。
郭水方介绍:扫帚草又名地肤,是藜科地肤,属一年生草本,除有独特的药用价值外,还是上等的扎扫帚原料,扫帚草是贱物,无论是在荒滩野地,还是房前屋后,无论是丘陵,还是平原都能生长,特别适宜江汉平原土壤气侯。栽植工序简单,不需要太多肥料,一次底肥可管整个生长周期,更不需要过多的打药治虫,节约生产成本和人工,收割晾干后便可销售,每市斤价格在2—3元之间,平均每亩可收获扫帚草2500斤,亩平收入在4000—5000之间,是黄豆收入的8倍,是棉花收入的5倍。亩平增收在2000元以上。
月30日,记者一行慕名来到了海螺村扫帚种植合作社,只见门前的空地上堆满了扫帚草和刚扎的扫帚,门前坐着几个正在做工的村民,还不时有村民送扫帚草上门销售。一位年过八旬的老奶奶告诉记者,一天尽管只赚得几十百把元钱,主要体现了老年人生存的价值,再说在家门口做事心里踏实,天天活动筋骨,还有益身心。杨毕辉是拥有千万身家的老板,却看不出半点老板派头,穿着球鞋,绾着裤腿,声洪嗓大,和蔼可亲,年过七旬,身板硬朗,扎起扫帚来,动作特别娴熟。3至4分钟便可扎一把扫帚,扎出来的扫帚市场价十元一把,长住海螺村边收原料边加工,工作特别充实。
对于该村以后如何大力发展扫帚产业,让全村村民依托扫帚步入致富之路,郭水方早已有竹在胸:一是树立典型,培植种植大户,在技术、种子、资金、肥料等方面进行重点倾斜支持,用成功事例辐射全村,影响身边的农户,让更多的人投入到扫帚产业中来。二是加大培训力度,让大家掌握扎扫帚新技术,请扎扫帚的行家里手现场示范,手把手教,真正让大家转变思想,吸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达到种、收、加工一体化格局,提升扫帚产业的利润空间。三是加大“统”的功能,扩大种植面积,形成规模效应。四是通过扎扫帚让更多的村民农闲找到就业门路,达到在家门口打工赚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