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中心
“扫帚村”的致富路径
主营:环卫扫帚,木杆扫帚,竹竿扫帚,毛毛扫帚 联系人:李经理 销售电话:13513814003 浏览

    脱贫是“等、靠、要”,还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疏附县托克扎克镇阿亚格曼干村村民用实际行动给出了响亮回答——依靠手工扎扫帚。多年来,自治区党委党校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一起,把不起眼的小扫帚做成了年销售量一百余万把、销售额突破千万元的大生意,带领村民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唯美可爱烟花动图分割线
    咚、咚、咚……天蒙蒙亮,一个忙碌的身影和阵阵锤击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疏附县托克扎克镇阿亚格曼干村民阿布力孜·托合提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扎扫帚。
    阿布力孜是扎扫帚的手艺人,已经做扫帚20多年了,“以前做扫帚是为了家用,现在这可是我脱贫致富的宝贝!依靠扎扫帚,我每个月可以有3000多元的收入。”阿布力孜·托合提一边做着扫帚一边说道,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村民制作的扫帚
    在阿亚格曼干村1100户村民中,和阿布力孜一样靠扎扫帚增收致富的村民就有350余户。作为村民谋生的一项传统手艺,仅在去年,该村扫帚销售量达一百余万把,销售额突破千万元。
    驻村后,自治区党委党校驻村工作队在入户走访时得知,阿亚格曼干村的扫帚曾“风靡一时”,因结实耐用,深受周边村民喜爱,但由于生产规模小、经济效益低,扎扫帚在村里逐渐没落。
    “我们要让阿亚格曼干村的扫帚事业重新火起来。”正谋划着如何帮助村民脱贫增收的第一书记、工作队长申德英与队员商议后决定,将带领村民脱贫增收的目光锁定在发展扫帚产业上。
    村民达吾提江·阿布都热依木家三代都扎扫帚,已有50多年的历史,他们家的手艺全村有名,但由于没有发展资金,无法将“手艺变票子”。
    根据工作队的摸底统计,有困难的不止达吾提江一家,全村有这种手艺的贫困户都面临缺乏发展资金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工作队帮助60户贫困村民争取专项扶贫贴息金,用于购买扫帚原料,支持村民勤劳致富。
    资金有了,原料足了,愿意依靠扎扫帚脱贫增收的村民越来越来多,沉寂了多年的扫帚加工业“复活”了。
    村民将扫帚装车销售
    为了帮助村民做大做强,工作队引导村民创办了扫帚合作社,并注册了“瓦日斯”商标。
    合作社成立之初,扫帚因销路有限,导致增产不增收,影响了大家的生产积极性,工作队想方设法做宣传、跑销路,除了在朋友圈发布信息,还邀请经销商到合作社实地了解情况,由于轻便、柔软、耐用、价格便宜,村民手工捆扎的扫帚受到销售商和消费者青睐。
    “在村民的眼中,他们捆扎的不止是扫帚,还有致富的梦想。”申德英说。为帮助更多村民持续增收,在工作队的建议下,合作社开始招录村民前来就业。
    村民制作扫帚
    对于一些因为要照顾老人不能正常上班的村民,合作社采取灵活方式,把原材料送到村民家里,再回收产品,让村民不出家门也能挣钱。“我每天可以捆扎15把扫帚,一天就能净挣80元左右。”贫困户肉孜 ·西热普高兴地说。
    在工作队的帮助下,合作社在村里12个小组设立了联络员,负责为村民提供原料,收购扎好的扫帚。
    “别看扫帚生意小,脱贫路上拾元宝”。 随着小扫帚产量的扩大、产品销售市场的拓展,小扫帚的扶贫带动作用日益显现。
    村民装车销售扫帚
    近年来,在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带领下,合作社不断改变销售模式,现已升级为“互联网+”直销模式,通过网络渠道,将扫帚按照每把大扫帚20元、小扫帚11元的价格,销售到全疆各地,如今,村里的产供销一体的“扫帚+”模式已形成规模,直接惠及全村村民。
    村民卡迪尔·艾山扎扫帚的手艺来自父辈,现在他家3口人都利用闲余的时间扎扫帚,一天能扎50个。“我们村扫帚村的名声打响了,销路有保障,我们一家一天就有250块钱的纯收入。”
    年,在工作队与村“两委”的共同努力下,把曾经不起眼的小扫帚做成村民增收致富的“金扫帚”,350余户村民依靠扎扫帚的手艺,户均增收1.5万余元。
    村民制作的手工艺品
    “下一步,我们将在合作社规范管理、提升村民劳动技能的基础上,抓住‘旅游兴疆’的机遇,升级开发旅游产品,将扫帚做成手工艺品,提高产品附加值。”申德英说。
 

公司名称:河南林夫竹木制品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经理
手机:13513814003
微信:13513814003
邮箱:server@myeja.cn
地址:焦作市扫帚工业园
版权所有:河南林夫竹木制品有限公司 豫ICP备202103729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