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扫帚做成大产业
主营:环卫扫帚,木杆扫帚,竹竿扫帚,毛毛扫帚 联系人:李经理 销售电话:13513814003 浏览
次
初夏时节,风和日丽。走进山西雪珍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加工车间,只见有十多位工人,有的在清除竹叶,有的在裁剪铁丝,有的在捆扎竹枝扫帚,各道工序井井有条。
据了解,山西雪珍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创办人叫王雪珍,现年38岁。2013年她在太原组建智盛昌达科技有限公司。2018年在政府“凤还巢”政策感召下,回乡创办了稷山县童梦托教公司。2019年3月,为了让中社村民全年都有固定收入,经外出多方考察了解,投入资金(一期)220万元,组建成立山西雪珍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把零散的扫帚、笤帚制作行当做成大产业,研发两大系列9个品种的环卫扫帚和副产品,开展楠竹、高粱种植推广,打造专业品牌,由原来的日常生活用具向工艺品转型升级,成为带动中社村村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
在中社村这片热土长大的大能人,原山西思达威尔建筑装饰工程公司董事长,现任雪珍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巨生介绍,公司用人原则是50岁以上的中低收入户,经过技能培训,达到合格标准才能上岗。让他们以力所能及的劳动,过自食其力的生活,在劳动中找回自信,在工作中创造财富。针对一定区域内的贫困户和残疾家庭,公司还将送原料上门,提供简易设备,按质回收产品。
中社村现年52岁的女工人徐福英,七八年前没了丈夫,儿子儿媳在城里工作。自己想出门挣钱又有小孙子拖后腿。自从村里有了农业发展公司,她每天早饭过后,把6岁的小孙子送到学校,便来到公司,麻利地刴料、编片、扎扫帚,她是第一批参加培训的,现在还是公司里的技术员,如今经她手培训的已有十六七人掌握了“要领”,走上工作岗位。
“自打村里有了农业发展公司,我们留守妇女,如今在家门口就能上班,还能带孙子孙女,一点不比外面少挣。”窦俊红是中社村普通的村民,自村里建立公司以后,她便成了公司里的第一批笤帚工人,她给笔者算了这样一笔账,她说公司里扎扫帚按个算钱,他一天最多能扎100多把,收入100多元,每月能干25天,月平均收入超过2000元。由于工资是一天一结算,大家积极性都很高。自王雪珍创办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来,不仅让40户中低收入户每月有了2000元左右的固定收入,出全勤还能拿到350元的全勤奖。
据悉,在市场上爬模滚打了多年的王雪珍对扎扫帚从选材、加工、捆扎等每道工序要求都十分严格。她说:“扎扫帚虽然是看似简单的手艺,但扎好每一把扫帚都需要认真仔细,质量是信誉和生存的保证。我们依托太原科技大学工程中心的机械设计优势和天脊集团机械公司的加工力量,在通过对市场以及生产产品研究,自行研制出液压、机械两个系列三个品型的加工设备,从加工工艺上保证扫帚的外形与质量。我们还将完成扫帚产品的商标注册,使我们的产品带着身份证进入市场”。
山西雪珍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刚刚起步,发展前景良好。谈到公司未来规划,王雪珍信心满满。“我们公司发展计划准备分三步走,第一步,根据扫帚、笤帚生产工艺特点,采用“公司+贫困户+市场”的订单加工模式,分三批吸纳了西社镇50户贫困家庭进行就业技能培训,培训合格后与公司签订扶贫就业用工协议书上岗,也可以与公司签订外委扫帚加工协议书,领取原料在家加工。到2020年,将吸纳60人就业,签订外委协作加工户100户;第二步,我们与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原粮公司协商拍板,以每户预付定金500元的方式,在中社村发展帚用高粱种植面积100亩,亩产糜子150公斤,每公斤合同回收价6-8元;酿造、帚用两用高粱种植面积100亩,合同收购价,高粱颗粒每公斤16——18元、高粱糜子每公斤6元,形成种植、加工一条龙产业链;第三部,我们初步设定在中社村建设一个面积为6万平方米的苗木花卉基地,以满足市场日益增长的绿化苗木、花卉市场需求。同时利用该村南部区域贯通云丘山旅游区线路优势,开发中社村乡村旅游景区,促进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发展,提升乡村文化旅游品牌”。
如今,王雪珍已成为稷山县“凤还巢”计划的创业典型代表。信心满怀的王雪珍怀抱着游子赤心、回报乡梓的情怀和创办一个企业、带动一方经济、搞活一个乡村的初衷,带领越来越多的村民一起走上增收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