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扫帚 各方帮忙找销路
主营:环卫扫帚,木杆扫帚,竹竿扫帚,毛毛扫帚 联系人:李经理 销售电话:13513814003 浏览
次
着塑料制品的冲击,坚持传统手工制作扫帚的人越来越少。今年77岁的怀宁县石镜乡横塘村贫困户盲人孙昌煽就是这样的一位手艺人,可如今他却为扫帚的销路犯了愁。
【现场声——孙昌煽走进柴房,准备做扫帚,他打开收音机:“中央台《中国之声》。”】【配音】一个人,听着收音机,孙老开始了一天的劳作。15平米的柴房阴暗潮湿。孙老说,这正是做扫帚的最佳环境。【孙昌煽:外面不行,(枝条)一下就干了,外面要阴天就好些,我做的也慢,那要连着洒水。】男主内,女主外。孙老的妻子杨积香则负责干家务和田里的活。杨积香种有2.5亩扫把树,一个月前,她把扫把树收割回家,让孙老制作扫帚。孙老是做扫帚的老把式,年老后患上眼疾,视力逐渐下降。再加上十二年前,老年丧子,孙老的双眼因悲痛而失明,只有些许光感。【杨积香:压力也大,孙子还在念书,如果儿子还在的话,我们就没有负担。】眼睛看不到,但为了养家糊口,孙老一直坚持制作扫帚挣钱养家。
【孙昌煽:“有很多人怀疑,你是怎么做的,眼睛又不行,扫帚能扎成这样。我说驼子睡觉,各有各窍,瞎子拉胡琴不也行么。”】窍门是孙老长期慢慢积累的,那就是靠手“摸”。用来制作扫帚的扫把树收回来,被孙老用手仔细整理。【现场声——杨积香:“他用手肘(量),这么长,就把它搞断,把这一截撕下来,就用这一截做柄子。这一截就不要。”孙昌煽:“那个短的绒枝子,六寸以下不要”。杨积香:“撕到这样,这个做枝子,这个就是柄子,柄子这个疙瘩还要削,(不然)人家扫地会割手。他会用刀慢慢削。”】整理出的枝条,分成多处摆放,供编扫帚时选用。
【孙昌煽:这个疙瘩放里面,不然就不好看,也不紧。】孙老每天能做成品扫帚三把,一年产量大概在一千把以上。慢工出细活,孙老制作的扫帚因为扎实耐用,销路一直不错,主要客户是当地一家大型水泥公司。每年他都要为这家公司留足货,可是今年这家公司加强了成本管理,销量锐减。【孙昌煽:往年一个月50把,一年600把,现在一年200至300把差不多。】如今,看着楼上仓库的300多把囤货,孙昌煽夫妇犯了愁。得知孙老扫帚滞销的情况后,石镜乡党委政府积极帮他联系乡内企业,并通过电商平台,帮助他找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