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扫把撑起吉里格朗村的大产业
主营:环卫扫帚,木杆扫帚,竹竿扫帚,毛毛扫帚 联系人:李经理 销售电话:13513814003 浏览
次
一块木板,两根绳子,外加一把高粱秆,不到5分钟的时间,艾拜都拉·热合曼就把它们变成了一把实用的扫把。一个上午,艾拜都拉·热合曼可以扎40把这样的扫把,一天可以扎80多把。
“现在田里的庄稼都收完了,每天我都到阿不都拉家来给他扎扫把,扎一把可以挣2.5元,一天赚个一百多元不成问题。” 艾拜都拉·热合曼一边忙碌着手中的活儿一边与记者聊着,一把把扎好的扫把在他身边整齐地排列着。
艾拜都拉·热合曼扎扫把已经有20多个年头了,是村里扎扫把的能手,目前他受雇于扫把大户阿不都拉。农忙时他去地里干自己的农活,农闲时就到阿不都拉家的院子里来扎扫把。在村里像他这样扎扫把打工赚钱的村民还有很多。
伊宁市喀尔墩乡吉里格朗村是当地有名的扫把村,全村有130多户500多人从事扎扫把行业。当地种植高粱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扎扫把大户有20多户,全村平均每个星期向外销售扫把达2万把,全村年产扫把100多万把,这些扫把不仅在本地销售,还销售到全疆各地。村民们靠扎扫把娶了媳妇,盖起了新房,添置了家电,走上了致富路。
背靠伊犁河支流吉里格朗河的吉里格朗村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一亩七分半。为了增加收入,村民们摸索出了种高粱扎扫把的路子。今年39岁的吐尔逊·买买提是土生土长的吉里格朗村人,他告诉记者,该村扎扫把的历史至少有50多年了。由于土地少,村民们纷纷到附近承包土地种植高粱,大户每年承包的土地有100亩至150亩,收获后,高粱拿去当饲料或用来酿酒,而剩下的高粱秆则被用来扎扫把。
每到收获季节,晒谷场上到处是摔打高粱穗子的村民,火红的高粱粒子堆成了小山,看起来非常壮观,最繁忙的时候大户每家雇十几个小工还忙不过来。
吐尔逊·买买提告诉记者,地里产出的高粱差不多刚好够一年的承包费、种子、机耕费等各种费用,要增加收入还得靠扎扫把。2007年,村里成立了扫把协会,还专门注册了“吉里格朗扫把”商
扎扫把帮助当地村民们实现了增收致富,但分散经营无法形成规模效应,也限制了村民们的增收幅度。近年来,在村党支部、“访惠聚”工作队的引领下,该村通过整合全村资源,从政策、资金、技术上大力扶持,加快构建高粱扫把产业生产、经营、服务体系,扶持成立了红穗扫把合作社。合作社对全村的高粱种植、扫把制作、销售推广进行了科学规划,逐步实现了种植、制作、销售一条龙,工作队还多方筹资建成了20亩的高粱晒场供种植户使用。为了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工作队还在高粱晾晒场附近扩建了鸽子市场,把高粱粒作为鸽子饲料向外销售,使当地的扫把产业实现了规模化和产业链,实现了扎扫把扎出大产业的致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