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扫帚”脱贫记
主营:环卫扫帚,木杆扫帚,竹竿扫帚,毛毛扫帚 联系人:李经理 销售电话:13513814003 浏览
次
11月15日,时隔一年多后,记者再次来到“韩扫帚”家,他正坐在厂房的机器前,娴熟麻利地扎着扫帚。
“韩扫帚”叫韩买林,今年49岁,是距离府谷县城15公里的府谷镇高梁村农民。年轻时的韩买林并不穷,跑运输,务农活,日子过得去。没想到1997年因跌落深渠,他双腿被摔残,妻子改嫁,女儿辍学,靠政府和亲戚朋友救济过日子,生活陷入了困境。
“吃救济,饿断气。”旁人的非议,直戳韩买林的脊梁骨。“穷要穷得有骨气!”日日夜夜,千回百转,脱贫致富的念头在他脑海间一刻也没有断过。思遍千条路,万般无奈走原路,最后他和“老本行”杠上了,起鸡叫睡半夜,撑着双拐,开着残疾人三轮摩托车跑运输,亲戚朋友也没少帮忙,但他还是迈不过“穷坎”。
“韩买林脱贫——猴年马月的事。”大家都忧心地说。正当韩买林感到绝望的时候,一场从上至下的脱贫攻坚战在全国打响。府谷为实现全县177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2790人)长期稳定脱贫,彻底破除“富中贫”问题突出的局面,对因病、因残等多种致贫原因分门别类,采取“1+1+N”帮扶模式,即每户1名主要帮扶责任人、1项以上扶持政策、多种帮扶方式。
一系列利好消息和政策,让绝望中的韩买林再次看到了曙光。年养猪收入5760元,种植收入1280元,享受低保金7000多元、残疾费1176元,在政府的帮扶下实施了危房改造,全家享受免费农村合作医疗、大病保险和民政医疗救助政策……2016年,贫困户韩买林一口气摘掉了“穷帽子”。
“挪了穷窝,怎能改掉穷业?”住在窗明几净、暖意融融的新房里,韩买林脸上没有多少喜色,他思谋着在脱贫后怎么才能发家致富。
韩买林强烈的致富愿望击中了帮扶责任人县委领导杨鹏程的心坎。“‘输血’不治本,‘穷根’依旧在。”杨鹏程三番五次深入韩买林家,帮他理思路、开“药方”。
“要从根子上脱贫,要先从思想上脱贫,同时实施产业扶贫,培育‘造血’功能,这样才能挖掉穷根,脱贫致富奔小康。”在杨鹏程的鼓励下,在府谷县实施产业扶贫项目过程中(户均享受产业扶贫资金5000元),韩买林第一个报名并购买了扎扫帚机器,成为全县第一个享受产业帮扶政策的对象。
“万一扎不好,卖不了,就砸自己手里了。”对于韩买林的大胆行为,他的妻子(2014年结婚)一度着急不已。“杨书记一心为咱,能把你带到沟里?”韩买林坚持己见,马不停蹄熟悉机器、练习技术。但因技术不得要领,第一周时间里,他每天只能扎制10来把扫帚,质量也不好。村民议论,媳妇着急。韩买林没日没夜研究技术,看视频教程。半个月后,产量和质量都上来了,韩买林也长出一口气,说:“虽然瘦了几斤,但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
2017年7月15日,韩买林将自己扎制的首批50把扫帚卖给了府谷镇政府,激动不已的他将赚来的750元钱在手里攥了一夜。
“人要争气,得靠自己,干出个样子来,别人才看得起你。”尝到了奋斗的幸福,韩买林致富的动力更足了。
为解销路之忧,韩买林骑着三轮摩托车,拉上扫帚进工厂、赶集市,琢磨出了“零售+不定期批发”的销售模式。扎扫帚增加了收入、开阔了眼界,韩买林又主动获取信息,申请了3万元无抵押、无利息扶贫贷款,扩大再生产。如今,他建起了生产厂房和原料储存库,每天可以扎制扫帚70把左右。
“人家要甚,咱就改甚。”韩买林的思想也变得活泛起来,一头看市场,一头把质量,网上购置了扫帚把手磨光机器,以旧换新购置了三轮摩托车,建立起稳定的产销系统。他掰着指头数,从去年7月到现在,总共销售扫帚1500余把,纯利润超过1.3万元。
“用最好的竹笈,配上光溜溜的把子,再好不过。”在当地市场上,韩买林扎的扫帚“叫好又叫座”。上门求购者越来越多,大家也亲切地把他称为“韩扫帚”。
“有技术,有经验,有产业,能吃苦,想致富就没麻达。”靠在扫帚上,韩买林做着新打算:年前再扎1000把扫帚,年后将从甘肃购进4000个半成品扫帚头,这样一来不仅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也能有工夫琢磨一下“品牌”问题。
依靠扎扫帚,韩买林让自己成为全县首个产业脱贫户,让自己的产业成为全市产业脱贫的“活教材”,并获得了省、市脱贫模范户称号。他在登台介绍脱贫致富经验时说:“靠劳动脱贫致富,咱脸上有光,不能躺在‘政策床’上等靠要……”
如今,韩买林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到年底,光扫帚一项的收入就能有2万元,加上地里的收入和各种奖励,一年下来总入账能有4万多元。”韩买林的妻子郭巧梅粗略地算了一遍账,高兴得合不拢嘴。